近年来,房山区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为依托,以“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全力打造“四季房山•大美田园”景观农业品牌,按照“生态休闲、产业互动、突出效益”发展思路,在景观农业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有益尝试,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实践与发展
2010年,房山区在长沟镇按季种植油菜、油葵一千余亩,形成大面积花海,并成功举办第一届花田节,收到了很好效果,由此拉开了全区景观农业建设序幕。为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不断满足市民休闲观光消费需求,建设美丽房山,近年来,房山区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串点成线”的发展理念及方式,加快推进景观农业建设。
(一)整合资源,打造休闲观光产业带,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房山区将农业优势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打造景观农业产业带,实现产业升级。琉璃河镇以梨花为媒,加大农业休闲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贾河村、务滋村梨花观赏区和“古桥荷苑”荷花观赏区。长沟镇以举办春季北京国际长走大会为契机,以龙泉湖为中心,加大长走路线周边农业景观建设,打造“城市之间•水岸花田”景观品牌,形成以沿村千亩油菜花、葵花为龙头,环绕龙泉湖,遍布周边三座庵、北良、甘池等几个村的景观农业带。韩村河镇以“天开花海”为核心,辐射周边几个村,延长至上方山景区,成为又一景观农业产业带。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还形成了蒲洼乡高山菊花观光休闲区、河北镇玫瑰谷观赏区、周口店镇黄山店登山赏叶观光产业带、张坊镇磨盘柿观光休闲采摘产业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模式。通过每年打造区级5个最美乡村、5块最美农田、5条最美乡村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融入文化,拓展产业发展内涵,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加快推进景观农业建设的同时,把优美的农田景观与区域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景观农田举办农业嘉年华、花海摄影、音乐会、焰火表演、笔会交流、果园采摘、特色农产品展销等一系列乡村旅游特色活动,使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景观农业建设效益。河北镇玫瑰谷深度开发玫瑰文化及其价值,种植大马士革油用玫瑰600亩、成株近50万株,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集玫瑰精油提取、护肤品制作销售、多彩玫瑰鉴赏、芳香体验、玫瑰私房宴品鉴、玫瑰旅游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玫瑰高端庄园,生产的玫瑰油已达到国际香用标准(ISO9842),投资企业与荷兰皇家莫尔海姆玫瑰贸易公司签订了长期供销协议,实现批量出口。下一步,玫瑰谷将在房山区扩大大马士革玫瑰种植面积,扩大玫瑰油生产,制造“中国香水”,成为房山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包装推介,举办特色农业节庆活动,搭建休闲观光平台。房山区已连续举办了六届琉璃河梨花节、四届长沟花田音乐节,举办韩村河天开花海观光季、长沟稻菽节、周口店黄山店登山节等系列活动,节节各不同,季季有看点。倾力打造“要爬山,到房山”运动休闲品牌,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打造特色鲜明、安全保障的山脊游、峡谷游,推出坡峰岭、卧虎山、九龙山等10条登山线路,吸引了众多骑友、驴友、登山爱好者。组织开展了“赏农田景观房山游”、“相约房山自驾游”、“城乡互动和谐游”等系列主题观光休闲旅游活动,推出30个精品观光采摘园、10条特色景观农业休闲旅游线路、100户农家特色美食趣味采摘,充分展现房山景观农业发展,吸引市民走进房山、领略“三农”。通过这些文化创意、经济促进、商务营销、节庆旅游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打造和展现了“四季房山•大美田园”的景观农业旅游品牌形象,促进了全区景观农业发展。
二、规范与引导
房山区景观农业发展以及重要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都本着“政府搭台、企业支持、社会唱戏、群众参与”的原则,强化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参与支持,最终百姓受益。
(一)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统筹发展。为推进全区景观农业发展,成立了房山区景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景观农业项目规划、体系建设、优化环境和财政投入等方面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把景观农业建设列入《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房山区景观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房政农【2012】17号),确保全区景观农业建设有序开展。
(二)强化规划指导,推进有序发展。全区确定在韩村河、长沟、十渡、青龙湖、张坊等10个乡镇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重点打造“两湖、三线、五区、多园”的景观农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各乡镇围绕区域自然资源、主导产品和产业布局,结合地域特点、农业资源和人文环境,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制订并出台了景观农业发展总体设想和初步规划,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选点,特色引导,创新发展,确保全区景观农业的规范有序推进。
(三)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快速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景观农业的规模开发、集约发展。积极筹措资金,专项用于对景观农业项目的扶持和工作的考核奖励。2013年,全区景观农业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市区财政扶持资金800万元、社会融资4000多万元,共发放种子1.2万斤、育苗90万株,涉及向日葵、油菜、石竹等具有景观效果的经济作物10多种,种植面积2万余亩。
(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创新发展。在北京市农委、市农业局等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房山区种植中心、农科所等相关部门加强适合房山区景观农业发展模式、品种的示范推广,引进了食用葵、油葵、彩葵等葵花品种40多个,推广了甘蓝型、白菜型2种油菜花种植,实验示范种植薰衣草、芍药、菊花等功能性景观作物20多种,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000亩,施用有机肥1500吨,并积极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同时,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全区景观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科技支撑。
(五)强化模式创新,推进差异发展。房山区各乡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立足自身特色和基础,结合镇域发展规划,加大景观农业建设和投入,通过近几年的打造,初步形成了“沟路林渠景观农业、山坡梯田景观农业、农田田园景观农业、梨园花海景观农业、登山赏花(叶)景观农业”等五大景观农业发展模式,景观农业快速推进,使房山区单纯的农业资源变成了农业景观,成为旅游资源,并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景观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充分显示了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成效与不足
近年来,房山区景观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长沟“水岸花田”、韩村河“天开花海”、周口店“迎风花谷”、十渡“绿野花谷”、琉璃河“古桥荷苑”等一批景观农业新亮点,景观农业成为实现“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增加农民收入指数”的有效载体和第一产业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景观农业是一项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被称为“崭新的第一产业”,具有生产、观光、娱乐三重属性,它将农事活动、自然景观、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优势互补,提升了第一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丰富了第三产业的内涵,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结合,成为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房山区依托景观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得乡村旅游占全区旅游业的比重大幅提高,“踏青赏花、观光采摘、享受自然”成为市民主要休闲方式。据统计,2013年“五一”期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8.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71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0.4%。2013年1―6月份,全区乡村旅游接待118万人次,同比增长2%,占全区接待人次的46.8%,乡村旅游持续增长。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房山区的景观农业建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消费。景观农业打破了以往农民春种秋收、打粮卖钱的传统做法,让农民从春天播种就赚钱,多季节、多轮次地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种田以外的二次收入,据测算,景观农业收入是农业自身收入的三到四倍。
(四)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城”发展增添了新内容。房山区的景观农业发展与全区功能定位相契合,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旅游线路以及公路主干道两边、山区梯田边坡、林网下层以及农田周边沟(渠)边、路旁配置宿根性花草或灌木,减少了裸地,改善了环境,并与绿林构成优美景观。在长沟、韩村河、十渡、张坊、周口店等镇,种植大田景观作物成方连片,在创造优美景观的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虽然房山区的景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从发展上看,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较小,全区景观农业种植面积占全区大农业种植面积比重还很低;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旅游产品还不是很丰富;缺乏创意,结构单一,景观农作物种植品种较少,景观农业建设在品种搭配、图案设计等方面不足,缺少创意产品。
四、启示与思考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并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建设。如何使景观农业建设与发展在更大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更好地服务于“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景观农业建设要突出经济功能,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景观农业建设的目的是繁荣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不能单纯的为了景观而景观,要加强景观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停车、购物、餐饮等需求,不但要吸引人来,还要促进人的消费,实现其固有的经济价值。在充分考虑其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社会价值。要通过扩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实施资源与资本对接战略,以花为媒、以景引人、以情招商,吸引大企业、大资本投资本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景观农业建设要突出生态功能,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景观农业建设要紧密结合平原造林、山区造林、矿山修复等生态工程,不但要造景,还要兼顾生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不但要大面积、大范围种植景观作物,还要以景区(点)周边、公路沿线为重点,种植花草、树木,进行绿化美化,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景观带、休闲娱乐场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
(三)景观农业建设要突出创意功能,必须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没有科技支撑的农业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不断丰富景观作物品种,打破结构单一、花色单一、季节单一的现状,把景观农业做活、做强、做出创意来。景观农业发展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精品和亮点,同时,要充分应用美学、艺术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农业与农耕文化、景观与造型艺术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品位、特色化、艺术化、文化型的新型创意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
(四)景观农业建设要突出文化功能,必须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辖区内特色农业产业的文化底蕴,把文化与农业、文化与景观有机结合,不断融入文化内涵,建设的农田景观以及开发的农业产品应备受市民青睐,打造亮点,创出品牌。适时策划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大型节庆和游乐活动,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和乡村旅游,串点连线,成片开发,扩大对外影响力,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
(五)景观农业建设要突出休闲功能,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景观农业布局要与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相结合,互促互融,满足不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成为景区旅游产品的补充和延伸,同时起到疏散景区游客、促进其休闲观光消费的作用。要加强景观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景观农业常态、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性作用,鼓励多元投资景观农业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体系,引进企业实体,走企业化之路,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模式。
景观农业的兴起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是“四季房山•大美田园”建设的着力点。随着景观农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房山大地“良田呈美景、郊野似公园”的景象逐步展现在市民面前,“新城、新业、新生活”的美丽“房山梦”将早日实现。 |